为进一步把握广东省中考改革动向,扎实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2018年10月9日,“福田区学科核心素养下地理教学与评价探讨”主题教研活动在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三楼电教室举行。会议由福田区地理教研员孙利秋老师主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施美彬教研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湘玲主任、北环中学李国标校长、福田区工作室主持人陈建生、林会新、柳爱兰以及福田区初中地理教师参与了该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三大模块组成。


在第一模块,北环中学的朱维维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课——《中国的地形》。在该授课环节,朱维维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板书板图功底,以专业扎实的地理基本功、精巧绝伦的教学设计、信手捏来的板图、生动活跃的师生互动,给在场所有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公开课。课后,朱维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该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孙利秋老师的主持下,第二个模块专家评课继续进行。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施美彬教研员针对该节公开课,从亮点与改进建议两方面进行了评课。其中,亮点包括:活跃的课堂氛围、精美的课件制作、恰到好处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等;同时,施美彬教研员也提出了该课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单个案例贯穿整节课堂,以更好实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效果。

紧接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湘玲主任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与评价探讨”,以全新的角度对课堂进行了犀利独到的点评。首先,龚湘玲主任对“什么是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所谓核心素养,即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课堂当中所有的问题都要基于真实情境。其次,关于“初中地理教什么”的问题,龚湘玲主任指出初中地理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与能力,强调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课程标准”,要紧扣课标要求,从整体出发把握该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在安排教学过程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在课堂上设问上,教师要明白设问不是为了答案而服务,而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龚湘玲主任讲了一个发生在电梯间的故事,感慨孩子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合理的思维。同时,龚湘玲主任还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个空间开放、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知建构,形成伙伴般的师生关系。

随后在孙利秋老师的引导下,参会老师分组评课,组长组织组员轮流进行一分钟点评,然后组长汇总概括代表小组发言点评。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节有特色的公开课:内容丰富、思维发散、活动有趣、知识综合,尤其是朱维维老师板图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评课环节的最后,福田区地理教研员孙利秋老师点评了本节公开课,也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对全区地理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朱维维老师的本节课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上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学设计的环节充满了自己的想法。孙老师也指出,在落实核心素养上,落脚点是紧密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面临的问题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增强几个意识:第一,整体意识。整体意识是源于对整个课标的理解,依据课标分解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对整个一学期、一节课的节奏进行把握。第二,问题意识。教师要试着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给学生开放式的思维空间。第三,比较意识。比较是地理学当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经常想到运用比较法。第四,背景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本节课的地理学科知识背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实施个性化教学。
孙利秋老师和福田区未来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陈建生老师带领福田区教研核心团队前期进行了三次磨课,朱维维老师结合磨课意见和自己的思考几易其稿,不断完善,将这节课例设计得更生活化和富有趣味性。参会老师在整个评课研讨过程思维活跃,营造出了激烈而浓厚的研讨氛围。

最后一个模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施美彬教研员围绕广东省中考改革动向以及如何培育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进行了讲座。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施美彬教研员向到场的地理教师们解读了中学生进行野外地理考察的设计依据、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以及与核心素养的联系。针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施美彬教研员提出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等四方面的培养。

这次的主题教研活动,既有课例观摩,也有专家点评和讲座,到会老师们还全员参与研讨互动,教研活动内容丰富且有实效。“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同行间的专业研讨也激励着奋战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们为提升自己教学品质而不断钻研、努力。
福田区未来教育研究陈建生专家工作室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2018年10月15日
编辑:冯振彪 庄嘉桦
图片:北环中学信息组
审稿:陈建生 孙利秋